1、判断题 下列宫殿曾是慈禧处理政事的地方( ? )
①坤宁宫?②养心殿?③仁寿殿?④乐寿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真假火烧阿房宫
材料一?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 (前212年)……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又《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材料二?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下》:秦“复起阿房,未成而亡”。
材料三?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四? 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结果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据此,阿房宫考古队提出:阿房宫没有建成,它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问题: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三、四的观点。
(2)在上述四则材料中,哪则材料的史学研究价值最低?为什么?
(3)“火烧阿房宫”已流传千年,在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公布后,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参考答案:(1)材料一:秦始皇修建了阿房宫前殿,项羽焚烧秦宫室,未说明是否包括阿房宫;材料三:阿房宫已建成但被项羽(楚人)烧掉,秦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修建了阿房宫等滥用人力、物力;材料四:阿房宫未建成,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2)杜牧的文学作品《阿房宫赋》。因为其中包含的虚构和夸张成分很多。
(3)从考古材料和挖掘现场来看,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被火烧毁,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随
着新材料的发现,历史解释、历史论点也会有所改变。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史料结合考古新发现进行开放性的探究,考查历史上“火烧阿房宫”的真假,目的是考查历史史料和考古发现对历史真实程度的佐证作用。解答第(1)问需要解读材料一、三、四中关于“火烧阿房宫”的叙述,提炼出每则材料的核心观点;第(2)问,比较四则材料,从文字记载对史学研究的佐证作用的大小来判断,进而分析其史学研究价值低的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四的叙述提炼观点,根据史学研究的理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姿态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文明中心共存的特点,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
点评: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不断向前发展的独立文明体系,这一早就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文明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0分)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于其既是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者,又在建筑设计上荟萃了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因而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
图一?颐和园风景?图二?苏州街?图三?谐趣园
(1)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上三图说明颐和园在建筑上如何融入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3分)
材料二
啊!颐和园的景致十分灿烂,建筑师可以到这儿研究建筑工程,庭院艺术在这儿找到百科大全。可以说在这园子的建造完全是为了消遣,你看它早就是供应北京城的大水库,也灌溉京西郊区一大片稻田。哪一处都贯穿着人民的智慧与血汗,也苦费了科学钻研!这也许是叶赫那拉氏一生所干的唯一好事。她并没有意识到她从覆灭的海军中。下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大花园。
——陈毅《颐和园划船》
(2)读完这首诗,请你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3分)
(3)请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描述或评价,说出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理由。(4分)
参考答案:(1)昆明湖中,有一道长堤把水面一分为二,湖水、岛屿和堤岸景物交相辉映,呈现典型的杭州西湖风格;苏州街,依照江南水镇遍设店铺,建成一条买卖街,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谐趣园,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楼台水榭,呈现江南园林的风格。(3分)
(2)颐和园是建筑史上的宏伟剧作;是园林艺术上的百科大全;有利于水利灌溉,是个人工水库。(3分)(3)颐和园被列入名录的主要理由: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既是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者,又在建筑设计上荟萃了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因而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首。(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 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指出“甲骨学”的内涵。(4分)
参考答案:(1)意义: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前;为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8分)
(2)内涵:整理甲骨文,识读甲骨文,深入探究殷商历史。(4分)
本题解析:(1)突出甲骨文的内容、史学研究价值和文字学研究价值。
(2)主观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研究甲骨文即可深入探究其客观的社会存在(殷商历史)。
【考点定位】选修六·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殷商文化遗产(甲骨文)。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