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均输法。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宋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的目的是 (?)
A.加强对将士的防范
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C.提高将士的积极性
D.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灭亡的教训,实行“更戌法”,加强对将士的防范,以防止武将专权割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所出无余”
|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 A. 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 “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 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收入逐年下降,支出逐年上升,故答案选择A项。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4)“三冗”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危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A.维护统治
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
C.缓和阶级矛盾
D.发展经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