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王安石变法》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1:16:03 【

1、判断题  (15分)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4分)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5分)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6分)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摘自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摘自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它们所体现的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概括这两大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10分)
(2)结合史实说明独立之初的美国是否真正保证“人人生而平等”。(5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两个发现”是什么?分析这“两个发现”的影响。(7分)
(2)材料二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A.(1)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4分)
(2) 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1分)
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4分)
(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6分)
B.(1)共同之处:确认了“天赋人权”的思想和“主权在民”的原则。(4分)
历史背景: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政治:殖民统治、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6分)
(2)不能。(1分)《独立宣言》虽然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原则,但当时真正有权参与政治的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穷苦白人、妇女、黑人奴隶等被排除在外。(4分)
C.(1)“两个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4分)
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诞生,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3分)
(2)不对。(2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不是远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材料二?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儒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定周敦颐为道学之开山,但又论:“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
——《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范仲淹的具体改革方法及其作用。(9分)


参考答案:(1)政府机构臃肿(官员冗滥),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难;外有少数民族的威胁(6分)
(2)重视儒学,关注民生(2分)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和官吏任用制度(2分)指明了宋代经学即“道学”或“理学”的方向,推动了儒学复兴(3分)对王安石变法起到奠基作用(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夷狄骄盛,”可提炼出答案要点:外有少数民族的威胁。“民困于外”可提炼出答案要点:人民生活困难。“官壅于下”可提炼出答案要点:政府机构臃肿(官员冗滥)。
(2)“以儒义取诸科”可提炼出答案要点:重视儒学,推动了儒学复兴。“经国济民”可提炼出答案要点:关注民生。范仲淹的作用是:对王安石变法起到奠基作用,这个要点是教材上讲到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赝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商品交易中的什么社会现象?(6分)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的是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可知,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第(2)问,根据材料中“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第(3)问,从材料中“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可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因触动保守派利益后被悉数废除。
点评: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及认识。
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而遭到反对。④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矛盾
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 :简单



5、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参考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中免役法等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属于文学创作,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故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也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史》高频..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