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修文县境内)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际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表明王阳明
A.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B.对朱熹理论一直深信不疑
C.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D.通过“格物致知”悟得“圣人之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的是南宋的陆九渊,王阳明只是把心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A错。从材料中的“日夜反省”、“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以往追求真理于事物是谬误)的认识,可以看出,王阳明已经质疑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学说,B、D项错误,均排除。正确答案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最主要一项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一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重大成就最主要额表现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其它国家政治制度,故选A。BD项是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C项是在1997年提出来的,与材料时间不符。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和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深远影响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确保社会安定
C.打击外敌入侵
D.体现皇帝权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熙帝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和平定噶尔丹叛乱,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故应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倾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者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铁路推广无期,运费增高。凡此数者,有一足制粉业之发展,今兼而有之,其何能淑!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材料表明,近代中国面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是在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民国初期
D.抗日战争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倾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者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铁路推广无期,运费增高”可以看出这是一战结束以后,面粉业出口下降,再加上国内战祸,发展进入衰落时期。故选C。A项是民族工业产生时期;B项是初步发展时期;D项是民族工业的枯萎时期。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传统的封建势力和封建传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的阻碍因素。除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外,还有外国资本的挤压,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发展。严酷的环境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资金少、技术薄弱的缺点始终伴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史学家陈旭麓讲:“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