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写“A”,错误的写“B”。)
西周时期,周天子的长子、长孙都拥有继承王位的权力,是天下的大宗。(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键信息,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知道,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即“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而“周天子的长子、长孙都拥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显错误,只有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才拥有继承王位的权力。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致可以表现出三个阶段
A.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B.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
C.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D.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最早是西周开始时的“世卿世禄”制即世官制,到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由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存在很大弊端,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来选拔官吏,科举制到清末沿用了一千多年。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学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2分)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帮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1分)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2分)
材料四 “辉煌属于希腊”,古雅典为近代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
全世界都说,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3分)
材料五 新中国60多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4)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实现的“民主增量”主要有哪些?(3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1分)
参考答案:
(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分)主要表现: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对外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2分)
(2)通过光荣革命而建立的(权利法案)(1分)
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
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2分)
(3)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国,突破小国寡民的限制。(3分)
实行代议制民主突破直接民主的限制。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来维护和保障民主。
(4)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3分)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主政治的实施由于国情不同呈现不同的特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认识与理解。解题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变化”:政治结构与选官制度,联系这一时期的相关内容归纳总结即可。如秦汉是三公九卿制,隋唐宋是三省六部制;经济结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回答后一问要注意结合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及政治制度。
儒学社会功能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可知,儒学的伦理纲常有助于维系封建统治,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及特点的认识与理解。结合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及其内容、经济发展程度并结合材料“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帮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归纳总结。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联系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在该宪法的指引下所确立的政体及特点分析归纳。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认识。回答民主增量时要结合建国后及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对于“认识”,属于开放式问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不过要注意从国情、时代特点等角度归纳总结。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表现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D.提高了官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