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2019-06-28 11:40:49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材料题(15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10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 (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3分)
本题解析: (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熟练掌握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材料一的信息说的是丞相的职能和地位。此问要求学生回答秦朝、西汉、唐朝、北宋四个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从而得出君权与相权关系的规律性认识。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四个时期的史实。然后得出结论: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消弱。 (2)此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回答。“相之患”、“ 病及于国君”即丞相的祸患危机皇帝,“其故在擅专威福”危及皇帝的原因是丞相独揽大权,作威作福。可见,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力过大,危及皇权,从而废除丞相。再加上元朝的教训,加上明朝宰相胡惟庸弄权,又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皇权强化也势在必然。 (3)此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并运用基本知识来分析。材料中黄宗羲否定明朝政治,认为明朝政治黑暗腐败,无可圈可点之处,就在于废除丞相。理解黄宗羲观点要史论结合,要从史实中找根据。比如废丞相后,君主专制加强,宦官地位上升,宦官政治是明朝一大特色,皇帝利用宦官牵制内阁,内阁又不能统帅六部,朋党斗争不断。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设立丞相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会盟”举行。康熙帝在会上答应了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除保留其原来汗号外,对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名号,一律改为清王朝的亲王、郡王、贝勒等封爵。其目的包括 ①解决平定三藩之乱的后顾之忧 ②政治上进一步孤立噶尔丹势力 ③加强内外蒙古和清中央政府联系 ④防止俄军入侵尼布楚和雅克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时间“康熙三十年(1691年)“,三藩之乱已经于1681年被平定,排除①;1689年,中俄双方使团在尼布楚城签订条约边界争端暂告段落,排除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寻根祭祖”体现的是血缘宗法传统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所以答案选B,A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制度与血缘无关,主要是尧舜禹; CD两项分别是中国古代先秦和秦以后的地方管理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国开始实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 )
A.西汉
B.东汉
C.宋朝
D.元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元朝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为了有效地控制广阔的领土,朝廷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大区,除大都(今北京)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简称行省。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
点评:注意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同时也会以材料题的形式考察中央加强对方式控制的方式。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冬践土之会,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以下评述正确的是
①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 ②通过一个“狩”字,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念
③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 ④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可知①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的表述正确;晋文公召周天子是对礼乐制度的破坏,“狩”字,表达了作者对“分封制”下天子权威的的维护,因此②正确。③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的表述太绝对;④历史是客观的真实的,不能说成是个人心态的反映。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兼考历史研究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