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
(单位:家)
年份
| 民国 元年
| 民国 二年
| 民国 三年
| 民国 四年
| 民国 五年
| 民国 六年
| 民国 七年
| 民国 八年
|
数量
| 17
| 37
| 37
| 50
| 33
| 34
| 29
| 23
|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三 下面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材料四?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4)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3分)
(2)状况: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分)
(3)状况: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家的爱国行动(或全国形式上的统一)。(3分)
(4)境地:处于困境(或陷入绝境)。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化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5分)
本题解析:
(1)解答本题需要把材料内容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指的是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出现;“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指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这些原因导致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分析材料二表格的数据可知,民国初期新注册工厂数量大幅增加,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3)根据材料三的《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政策等方面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后期,通货膨胀严重;加上美国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发起内战、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放弃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挠,秉忠心赤胆回国,高风标千古;战胜千难万险,献身国防科技,送两弹一星上天,汗青立功勋。”此对联赞颂了一位爱国科学家。下列对该科学家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冲破重重阻挠回国
B.为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做出突出贡献
C.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成为向“科学进军”中的一员
D.在“科教兴国”战略引领下,成功发射两弹一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及钱学森。从材料可知,这为爱国科学家是钱学森。A、B、C表述均符合钱学森的经历与贡献;D项错误,成功发射两弹一星是改革开放前的成就,“科教兴国”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来的,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统计表》,其产量出现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中共八大经济政策指引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其产量出现高峰值是在1958——1962年;A不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适用于1953——1957年;B不对,中共八大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贯彻执行;D不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而且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联系1958年发动“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C符合题意。
点评:统计图表反映历史现象的数量属性,其优点是清楚、简洁地替代了语言表达。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数据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正确的做法:第一,将所有数据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观察。第二,发现和利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明确历史事件时代背景。第三,结合题目要求和学习内容,确定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同属于国家统一问题,都是由于列强的侵略造成的。“一国两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它有利于保持台港澳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通过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国民党败退台湾。故台湾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由国共内战所致。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民多”的利弊(8分)
材料一: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从,所欲而必遂。?
——[明]《叶适集》卷二
材料二:(乾隆帝说)……升平日久,户口日滋,物价腾涌,势所必然。……然天地所生之物止有此数,昔以十人食之,今以百千人食之,米安得不贵?米既贵,诸物安得不贵?游手好闲僧道之流,且借此以糊口,设尽驱之力田,言之易而行之难,安得许多田与之乎?……为今之计,补偏救弊之不暇,实无一劳永逸之法也。
——《国朝官史续编·圣制节俭论》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明初提倡“民多”有哪些益处?(2分)
(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乾隆帝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1)增加税收和增强军事实力。(2分)
(2)人多地少,物价上涨。(2分)不完全正确。因为乾隆帝只看到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没有意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并在实际上阻碍其发展。(2分)
(3)在封建社会某些特定条件下,人口的增长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一种历史表象;但人口的骤增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应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用地,以调控人口与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平衡。(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探讨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结合材料分析即可。(2)问关键在于归纳出乾隆皇帝的观点:人口增长造成了物价上涨。其观点并不完全正确。(3)问一定要结合材料,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分析人口问题,真正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