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三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四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祖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唐代推行的哪种制度?(2分)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3)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4)高祖皇帝罢丞相后,明成祖为解决政务繁忙问题,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特点是什么?(1分)
(5)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2分)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6)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4分)
参考答案:

(3)措施:①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频繁任免丞相,任用布衣为相;②唐朝实行三省制,分散相权;③北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权,三司分割财权;④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8分)
(4)制度:内阁制。(2分)特点:可协助皇帝票拟。(1分)
(5)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1分)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分)时代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2分)
(6)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13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间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东汉大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三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 “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因为他们都 ( )
A.重视儒家思想
B.大力发展工商业
C.提高丞相地位
D.强化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