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迁都从一开始就遭到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军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对后世影响如何?(5分)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4分)
参考答案:(1)说明问题: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建立什伍组织又保证了国家的兵源。(3分)
影响: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提供了军事保障。(2分)
(2)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其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2分)认识:改革既要除旧布新,就会触及旧贵族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2分)
本题解析:对于第一问,出现“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 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商鞅变法的军事措施得力,即军功爵制的实行,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对于第二问,要出商鞅悲剧中挖掘出认识,认识到任何一次改革都触动守旧势力,都会阻力重重,作为改革家要有牺牲精神。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战国时期,有一位历史人物曾经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旧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实际是考察战国变法。第一句材料主要反映了奖励耕战,而对理解本题具有直接作用的是第二句材料中的“夺淫民之禄”,关键是对“淫民”的理解,在当时享有“禄”的是奴隶主阶级,所以这里的“淫民”应该指奴隶主。因此选A。
点评: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中孔子强调的“礼”即周礼,是指西周确立的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用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三纲五常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宗法制是西周初确立的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核心。据此本题李世民杀兄逼父违反了①②③项所述礼仪制度。第④项“民贵君轻”思想与本题无联系。
考点:史学常识·古代的伦理观念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某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虽然为大秦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秦帝国却经二世而亡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并未有百年基业。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A项正确,孔子兴办私学,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B项正确,战国百家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基本定型;C项正确,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旧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到破坏,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思想上,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里的变化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