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民国初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一政策
A.说明政府关心人们
B.体现民主共和精神
C.跪拜、作揖礼节不受欢迎
D.鞠躬、握手等礼节受追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每点3分,共9分)
(2)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1)历史背景从材料一中“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可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从“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和“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的信息可概括出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从“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洋务运动的开展。
(2)原因从材料二中“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可归纳出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再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归纳出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等。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羊贩子吴狱氏再“不敢朝饮其羊”(早上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依靠法制维护市场秩序
B.孔子关注民生,主张诚信
C.孔子反对商业欺诈
D.当时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孔子依靠法律来维护市场秩序的情况,故选A。B正确,材料中孔子的行为都是为了关注民生;C项正确,吴狱氏“朝饮其羊”属于商业的欺诈行为,孔子进行打击;材料也能够反映当时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的情况。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的思想包括政治思想:仁和礼,材料中的信息其实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除了仁和礼以外,还主张德政;哲学上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我国近代前期民族企业发展状况表
时间
| 创建企业(家)
| 投资总额(万元)
|
厂数
| 年均增长率
| 数额
| 年均增长
|
1872~1894年
| 53
| 2%
| 470.4
| 21.4
|
1895~1900年
| 104
| 17%
| 2300
| 383.3
|
1901~1911年
| 326
| 30%
| 8620
| 783.7
|
1912~1919年
| 470
| 60%
| 9500
| 1187.5
|
材料二? 1914年,农商部发给华胜有限公司的采矿执照图

材料三?一战期间,我国创办的主要民族企业图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

(1914-1919)
材料五? 1922~1925年,中国纺织业发展状况表
年代
| 纱锭数(枚)
| 占全国纱锭数百分比(华商+外商=100%)
|
1922年
| 1,506,634
| 63.1
|
1924年
| 1,750,498
| 59.7
|
1925年
| 1,866,232
| 55.9
|
……1921年至1922年两年内,日本在上海新设纺织公司六个,在青岛新设三个……。1919年,日本在华纱厂的纱锭数为332922枚,1922年增至621828枚,1925年更增至1268176枚。……在商品倾销方面,帝国主义对华贸易总值,如果以1913年为100,大战期间最低的1915年为79.7。但大战一结束,1919年立即增加到113.6,1922年激增到165.8。
——引自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前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状况。(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分)
(4)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一战期间的国际形势,分析材料四中中国面粉业由战前的进口为主变为出口为主的主要原因。(2分)
(5)材料五反映了哪些现象?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5分)
参考答案:
(1)①投资厂、资本投资额均持续增长。②1895年前各项增长值较低。
③1912~1919年各项数据达到最高。(3分)
(2)1894年前: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挤压;外商企业的竞争;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民族工业自身力量薄弱。(任答两点,2分)一战期间:辛亥革命的推动、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群众性斗争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4分)
(3)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相对落后;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等发达地区,分布不平衡;发展时间很短。(2分)
(4)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一战期间,英法等欧洲国家卷入战争,国民经济军事化,对面粉的需求增加。(2分)
(5)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重新加紧经济侵略;日本在华经济势力迅速增强,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中国民族工业每况愈下。(3分)
国家的独立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的表格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无论在工厂数量还是在资本数额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也有明显的不同。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发展较慢,甲午战后得到了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发展较快,达到高峰。(2)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发展较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刚刚出现,力量薄弱。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的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3)从材料三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民族工业一战期间快速发展时期主要是集中在投资较少的轻工业。从地区的分布上来看,主要是在沿海地区那些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的地区。(4)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面粉业和纺织业。这主要是由于近代西方忙于战争,国民经济进入战时轨道,轻工业发展不足。(5)从材料五的数据分析可知,一战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了下来,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的侵略。从一战期间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到战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的衰落,可以充分的说明帝国主义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严重的阻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阶段,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璀璨夺目的成就。(18分)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七,《读大纪》
材料二?苏轼在《论书》中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也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他还曾在诗中写到: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材料三?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3分)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特征? (4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一的宋代理学对材料二、三所述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两宋时期在科技、文学、戏曲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各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说明两宋时期文化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1)思想观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理”生生不息,没有始终。(3分)
(2)北宋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2分)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2分)
(3)影响: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既强调精神气度,又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绘画上更加注意意境。(4分)
(4)成就:科技: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或北宋发明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文学:宋词;戏曲:南戏。(3分)
原因:政治上:北宋国家局部统一、实行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南宋偏安一隅;经济上:北宋城市商业繁荣;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兴起等。(4分)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
(2)注意材料二信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反映了北宋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材料三信息“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反映了画家更加注重意境。
(3)根据宋明理学的影响回答,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
(4)结合史实列举两宋时期在科技、文学、戏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即可。再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角度回答原因。
点评: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可以考察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察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