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2:03:56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设置南书房 B.出现议政王大臣会议 C.军机处的设置 D.废除丞相和六部制度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所有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皇帝掌管着中央和地方的所有重要事件的决策,故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主要依靠门第选拔官吏模式的是( ?) A.察举制 B.举孝廉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门第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因此选C. 考点:九品中正制 点评:汉代(察举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品行和声望;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门第的高低;隋唐宋元时期(科举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才能。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治安策》 材料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中“制”分别指什么?(4分)汉高祖总结周亡、秦亡教训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贾谊对治理天下的主张是什么?(2分)材料三中,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参考答案: (1)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2)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武帝施恩,分割诸侯土地(推恩令)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等,可知,本问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西周、秦朝和西汉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周之失在于制”,此“制”,即指西周实施的分封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此“制”,即指秦朝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的郡县制。汉初,高祖刘邦鉴于周亡、秦亡的教训,将周、秦的政治制度合二为一,实现了创新,采取了“斑马式”的行政组织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等及材料三关键信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等,可知,本问实际上考查汉代政治制度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概括出材料二贾谊对治理天下的主张,体现在,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到了汉武帝时代,鉴于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叛乱问题”,汉武帝颁布了“推恩领”,通过分割诸侯的土地等来实现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以防止诸侯国做大做强威胁到中央政权,即防止“王国叛乱问题”的出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初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代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秦《峄山刻石》中载:“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其中的“皇帝”是指 ( ) A.夏禹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高祖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体现了分封制度的弊端,反映了作者反对实行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来取代之,而首先实行郡县制的“皇帝”是秦始皇,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惑
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表格中的秦朝地方行政分为两级制到两汉时期的三级制,而隋朝又退回到两级制的时代,唐末则又由两级制变为三级制,这说明在地方行政制度到底是几级的决策中存在游移不定的现象,这恰恰说明其中充满矛盾和困惑。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