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科举考试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统合功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文化上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科举制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把选官的权力收回中央,其主要的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项符合题意,因此选择B。A项只是在思想上的作用;C项是科举制的特点;D项不是科举制的主要作用,其最终也是为B服务。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级小,只设郡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以上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开创的三省六部制中才有吏部,因此任嚣的职位由吏部任命的表述错误,A项排除;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B项排除;秦统一后废分封制,因此D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任嚣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 汉朝 | 唐朝 | 两宋 |
路线 | 从今天广东东南亚和南南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
管理 |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
货物 |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
参考答案: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1分)
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4分)
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1分)
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4分)
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1分)
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4分)
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大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2分)(学生从其它角度回答,只要合理也可以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归纳材料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政府对丝绸之路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同时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上述信息分别作出阐释说明。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
A.判处奥赫死刑
B.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
C.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
D.不予受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古罗马法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因此选D。
考点:古罗马法
点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与经济利益;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孙中山三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