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8 12:33:01 【

1、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为委员者,将出其所学,以济民之困而养民之和。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决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权实操诸庶民。是君民相维,上下一德,皆此例为之。
矧[shěn况且]其[西方]无处不设日报馆,无人不观日报,中外之事,老少咸知。我学校尚未振兴,日报仅有数处,公举议员之法殆未可施诸今日也。
盖议院为集众是,以求一当之地,非聚群嚣以成一哄之场。必民皆智慧,而后所举之员乃贤。议员贤,而后议论措置乃得有真是非。否则,徒滋乱萌。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使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概括黄宗羲、郑观应认为影响社会政治的因素各有哪些?(8分)
(2)两人的政治主张在本质上是否有一致之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7分)



2、判断题  (原创题)“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下列各家思想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要求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判断题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88年以来,先后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进行了局部的修改和补充。下列内容出自82版宪法而非其修正案的是
A.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4、判断题  下面有三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9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
??



5、判断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人一直都认为其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合理的,因而当一种与其制度、文化、价值观相异的共产主义产生时,它便毫不犹豫地视其为邪恶的异端,并坚决地压制它、打击它、破坏它。等到冷战开始后,这种思想方式就演变成冷战思维,这种思维直到目前仍不时地影响中美之间的关系。……甚至到今天,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都认为美国对维护世界其它地区的“民主、自由、人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在以宗教“天赋使命”观为底蕴的民族特性的熏陶下,美国认为对外扩张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不仅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被征服地区的利益。
—— 余峰 黄华莉《文化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正在华盛顿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日出席了美国九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的演讲:纵观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中美关系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个结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从1949年到1971年,中美敌对23年,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从1972年到现在,中美交往32年,尽管有曲折,但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好处。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时,两国贸易几乎为零,现在,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第二个结论: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这首先表现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和双赢上。……第三个结论: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人民网《温家宝: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有哪些?(6分)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材料二中“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一观点。(4分)
(2)试从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分析二战后中美关系敌对的原因。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几次出现危机都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5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罗斯福新政和..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