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其学堂之法,约有五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张之洞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之时所系统阐发的“中体西用”论,其初衷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抵制维新变法,但其“ 中体西用”论却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即在为维护封建旧学张本(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的同时,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简单地全部否定“中体西用”论是不公允的。
——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的观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主持撰述《劝学篇》的社会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价19世纪末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影响。(9分)
参考答案:
(1)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社会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兴起。(6分)
(2)张之洞“中体西用”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张之洞在确保封建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实施“西学为用”,竭力反对维新派的政治主张,逆中国政治民主化潮流而动;另一方面,发迹于洋务运动的张之洞,大大扩充了西学的内容,极大地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9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中张之洞提出:“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第二小问联系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内外形势,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张之洞主持撰述《劝学篇》的社会背景。
(2)该问考查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19世纪末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影响作出全面评价:“中体西用”论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其初衷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抵制维新变法,但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造成“没有前途”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C.受到北洋军阀的压制
D.受社会形态严重制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它很难走上独立发展民族工业的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建立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四?“神舟”5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这个成功说明了什么问题? (8分)?
(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来解决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2分)
(3)以上材料中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 (12分)
参考答案:(1)原因: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我们靠自力更生、汲取国际成果研制成功(3分)。说明:中华民旌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我们都能完成别人能完成的所有事情。(3分)
(2)水稻杂交技术。(2分)?
(3)影响:①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4分)②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分)④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上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本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归纳,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问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和进行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1970年比1950年下降了4%,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在同时期上涨了44%。由于这种不等价交换,1960年到1972年发展中国家蒙受的损失总额达1034亿美元。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哪些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发达国家控制国际市场,使发展中国家蒙受损失。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
(2)发展中国家组织七十七国集团、开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力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