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危险
B.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广泛传播
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维新运动从政治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就是甲午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危险,这是直接原因,A项正确,B项是原因之一,是思想上的原因,但并不是直接导致思想变为政治运动的原因,B项排除;《定国是诏》是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故C项排除;D项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并不是直接原因。故正确选项为A。
考点:百日维新的原因
点评:强学会和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备,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定变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速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到来。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劝说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太后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悲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粱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粱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的告密又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本书在研究戊戌变法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维新派政治上不成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 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3)两书都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戊戌变法后,清廷命各省学政广为刊印张之洞《劝学篇》一书,理由是该书“卫人心大有裨益”。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重用张之洞?
B.“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
C.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D.清廷反对君主立宪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陈独秀所说的“解放”的含义。这种“解放”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中国人进行“学术觉悟”与“政治觉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独秀认为中国“学术觉悟”与“政治觉悟”失败的原因是未实行“伦理的觉悟”,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含义: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政治民主;信仰自由;经济平等、反对剥削;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背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2)表现:“学术觉悟”:地主阶级“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政治觉悟”: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3)不同意。理由:中国“学术觉悟”与“政治觉悟”失败的原因一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性质;二是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