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请回答:(10分)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8分)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措施使日本传统文化濒于崩溃。针对在改革中要不要移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2分)
参考答案:(1)目的: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是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适应民族融合趋势);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促进日本的近代化。(4分)
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开路。(2分)
(2)要。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2分)
或不要。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
本题解析:(1)结合孝文帝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直接回答起目的所在,至于改革社会风俗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其一,旧风俗对改革的不利影响;其二,新风俗对改革的引领和象征作用;(2)本问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问题要求先确定一论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风俗改革内容的比较。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北魏社会的落后和中原先进文化经济形态的吸引是促使北魏改革、实行均田制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学习汉族封建化的经济形态。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是
A.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
B.英法的殖民侵略
C.马木路克的暴政
D.奥斯曼帝国的支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社会意识因素’.B、C两项是社会现实,A 项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D项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 )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前期的改革,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所以答案选①②③C项。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这体现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衰落
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
D.井田制的终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世卿世禄制,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正是要去废除世卿世禄制,所以体现了宗法制的衰落。所以本题答案是B宗法制的衰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