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焦点问题。在古代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重大改革都包含着有关“三农”的内容。这些改革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材料三?(1069年)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小题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上述三次改革重视“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6分)
小题2:材料一、二、材料三的改革在解决土地问题上的措施分别有何历史作用?(5分)
小题3:公平与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原则,失去公平与公正往往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的动荡。试以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说明古代改革者是如何协调社会不公平现象,追求人类公平与公正的?(4分)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选择题 东南地区维新运动迅速开展的直接原因是
A.“公车上书”
B.《中外纪闻》等报刊创办
C.上海强学会成立
D.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二……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及其理由。(4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4分)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2分)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三分别涉及到政治上的什么改革措施?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