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为落实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刘少奇积极倡导
[? ]
A、义务教育
B、“两种教育制度”
C、素质教育
D、学前教育与大中小学教育相结合
2、判断题 “××,教授。1949年1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青至苏北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8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此履历反映了
[? ]
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作用
B.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3、判断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关于新中国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20世纪60年代束,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B.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C.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D.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4、判断题 《南方都市报》在“广东高考三十年状元系列报道”中介绍了1978年广东高考状元余乃明。1966年他毕业广东实验中学高中部,同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取消。1968年他下放到东莞桥头插队,插队期间,他仍然坚持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他因家庭成分不好而高分落榜。1978年再次参加高考,成为高考状元,但仍然受困于政审问题,所报考学校未敢录取,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在广东实验中学任教,成为广东教育的骨干力量。从余乃明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文革严重破坏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大批青少年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②1977年恢复高考为一代人提供了人生转折和发展的机遇
③文革结束后,错误的思想路线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④个人奋斗在成才之路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判断题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