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目的是
[? ]
A.解决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
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与完善,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解放的产物和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对科学共产主义所作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
A.改革开放理论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一国两制”理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