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
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其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
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仅仅改变经营管理方式,所有制形式没有改变;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形式有所改变。故排除③。答案为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的内容包括(? )
A.决定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
B.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是在1979年,设立了深圳经济特区,B项是在1978年;C项是在1995年,因此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1992年的重要的事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进入了快车道。故选D。
点评: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分水岭。这一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十四大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确立,经济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改革开放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开展土地改革
B.实施“一五”计划
C.“大跃进”鼓干劲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所描述现象为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改革结束时及一五计划期间,人民公社尚未建立,A、B均不合题意;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是同时期产物,且大跃进不久结束,并未改变后来公社体制下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的状况,C与题意无关;人民公社存在于1958—1980年间,改变这一生产状态的是农村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本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全国各地都加快了开放的步伐。下列政策和具体措施中,你认为不利于扩大开放和发展的是
A.1986年藏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等地的大小出口摆起了货摊
B.到2005年,世界著名的五百强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四百多家企
业
C.海尔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了十多家工厂和工业园
D.为防止资金外流,四川省经委禁止长虹集团在非洲建立分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①靠近港澳,华侨多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工业基础雄厚 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