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陕西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A、B、C三幅地图分别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什么地方行政管理制度?(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任用管理人员的依据和方式上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4分)
(3)以上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体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如何?(2分)
(4)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角度看,材料二所引用的史料和材料三中所说的封泥各属于哪一类? (2分)
参考答案:
(1)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共6分)
(2)依据:分封制---出身、血缘;郡县制---选贤任能 ;
方式:分封制---世袭;郡县制---皇帝任命(共4分)
(3)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地方听命于中央。(共2分)
(4)材料二是二手史料,封泥是原始史料。(共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掌握。首先要分析历史地图的内容,确定属于哪一个朝代,再结合该朝代的行政区划回答。由图可知,A是周朝时期的,实行的是分封制;B是秦代,实行的是郡县制;C是元代,实行的是行省制。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异同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首先要分析题目的要求:从依据和方式两个角度归纳其异同。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总结。如材料“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揭示了其异同。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首先要明确每一个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产生方式、权力大小、官员的来源及其与中央对关系,从松散的分封制到严格的郡县制,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中史料的甄别与运用。回答时,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料的来源及其价值。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属于历史讲义,是典型的二手资料;而材料三的“封泥”则是原始史料集一手史料。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分封制与郡县制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下列相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废除丞相制度?②设置军机处 ③设置内阁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①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明成祖时期废除丞相,后来设立了殿阁大学士,到了明成祖时期,发展成内阁制度;在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因此正确的排序为①③②,故选B。
考点: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地加强
点评:明清之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隋唐时期沿袭下来的一整套的统治秩序已经不能有效地维护明清之际的统治需要了,因此明代废丞相、清代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急剧加强,但是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 ?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 ?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周朝在夏商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乐制度;①②③表述都正确;④不对,创立了王位世袭制的是夏朝,周朝沿用。
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很多方法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是选基法+排除法,即认真审读主题材料、题干和备选项,结合知识,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再运用排除法,将备选项中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的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缩小范围。再对其余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李约瑟指出:“中国的计算人员和星官为印度人发展只需要九个符号的计算方法开辟了道路”。该项数学成就是
A.十进位记数法
B.勾股定理
C.九九乘法表
D.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古今中外的记数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位值制,一类是非位值制。前者以现行的阿拉伯数码记数法为代表,后者以罗马记数法为代表。所谓位值制,就是一个数码表示什么数,要看它所在的位置而定。如23中的2表示20,32中的2表示2,等等。非位值制与此不同,每一个较高的单位是用特殊的符号采表示。例如3888,罗马记数法要写成MMMDCCCLXXXVlll。采用这种记数法,不利于思维过程的表达,用它作加减运算非常因难。这种笨拙的记数法在十二世纪以前盛行于欧洲,不难想象当时数学的落后情形。我国用筹记数,早就使用十进位值制。加2656写成量“="T" x T”, 3888写成““”, 和现代相比,只是符号不同罢了。中美洲的玛雅人虽然懂得位值的道理,但用的是20进位值,巴比伦人也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60进位制。印度到六世纪末才有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使用位值制而又是十进位的,以中国人为最早。故李约瑟指出;“在西方后来所习见的印度数字’的背后,位值制早已在中国存在两千年了”,“中国的计算人员和星官为印度人发展只需要九个符号的计算方法开辟了道路”。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数学。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