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发生的中国大战役判断当时处于战国时期。注意把握“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墨子的思想,“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是孟子的思想。儒墨都产生于山东。“安时而处顺,哀而不能入也”是庄子的思想,产生于楚国。“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以赏罚”是韩非子的思想。A是秦国的统治范围,秦国的治国理念是法家思想,排除AC。B是魏国,C是楚国,产生了道家思想,“安时而处顺,哀而不能入也”,不符合,排除B。D是鲁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所在地,重视教化和孝悌,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图片型材料选择题,需要认真观察图片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图片材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儒者、道士、僧人三者并坐在一起,由此可知他们是并立的。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故“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不符合史实;“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并不能说明“三教合归儒”“佛教独尊”的现象,故C、D两项从所给的材料中看不出来,故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明清三大思想家是指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2011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肯尼亚视察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并向该学院赠送孔子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4分)
参考答案:
(1)核心:仁(或礼)。(2分)
(2)变化: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2分)
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4分)
(3)代表人: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
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3分)
(4)价值: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中“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礼”的学说来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概括即可,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的信息,可得出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第二小问意义从材料二中获取有效信息来归纳即可,从“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可得出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从“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可得出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第一小问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即可;第二小问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从材料三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的信息可得出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4)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注意从孔子思想中积极因素来分析,注意同当代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今天我们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孔子仁的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B.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王阳明生活的明朝社会矛盾十分的突出,君主专制走向顶峰,但封建制度的统治危机四伏。阳明的思想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 和格物致知不同的是,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致良知”。 王阳明突出良知的重要性,认为经典为良知服务,看经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 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阳明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