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材料一的主张在当时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5世纪,希腊智者学派出现的政治前提。(4分)
材料二
(2)材料二的三幅圣母像中,哪幅作品最有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说明你的判断理由。文艺复兴时期出现此类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三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荀子
材料四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3)材料三、四中两种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8分)
参考答案:
(1)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2分)
政治前提: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2分)
(2)图一。(1分)图一的圣母和圣子有母亲的柔美、孩子的天真,反映了人间母子的亲情,展现了人性美,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图二、图三的圣母带有光环。(2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1分)
(3)不同:荀子强调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或“国家安危”)统一;彼特拉克强调个人的幸福与现世的幸福。(4分)
社会特点:荀子处于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彼特拉克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早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束缚,要求个性的解放。(4分)
本题解析:第一问主要考查智者运动只是知识的识记,难度为小。第二问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要能区分中世纪神学精神状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状态,难度为中等。第三问主要考查全面分析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荀子的引文是从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表达两者要统一的幸福观;彼特拉克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幸福观。特点要结合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的背景归纳。
考点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早期儒学
点评 :中西方文化现象进行纵比对学生的核心考点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天理流行,处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不遂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⑴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⑵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⑶材料三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6分)
⑷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
参考答案:⑴认识: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
⑵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2分)
⑶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学校。
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6分)
⑷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并焕发新的生机。(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发展过程。第(1)问考查儒学的社会价值。根据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第(2)问考查儒学发展到理学的新阶段,理学主要新在何处。根据所学知识,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第(3)问考查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经济根源主要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第(3)问考查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根据材料材料一二三分别讲述了西汉、宋、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要求概况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回答它的历史阶段特征。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他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仁政”与“天人感应”涉及的主要是统治者,“经世致用”是强调研究学问与现实相结合。故本题选C项
考点:理学的影响
点评:理学的影响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把握: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消极,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背景因素有
①井田制日益瓦解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③私人讲学的兴起 ④“士”阶层的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