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三长制。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是
A.儒家学说
B.兵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帝道、王道的理想境界,秦孝公等不及,因而必须用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抓农业,等于让国家经济有了保障;抓军事,这是那个崇尚丛林法则的年代里,最硬的硬道理。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
材料二?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4分)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2分)
参考答案:
(1)抓住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他的全力支持。简单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4分)
顺应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2分)
(2)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2分)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2分)
智慧:兼具政策的强制性(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2分)
本题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一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指出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和对变法的支持,后半部分强调改革措施行之有效。一般来说,历次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
(2)本小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改革措施由材料二很容易判断。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意义在于加速北方民族融合,为以后统一做贡献。“诏断北语,一从正音”显示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原则性,对不同年龄官员的区分对待显示出策略的灵活性。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A.申不害
B.李悝
C.商鞅
D.吴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③社会动荡不安?
④拓跋部经济文化发展落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①
②③④都有。因此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