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一国两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B、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倾向于社会主义吞掉台湾
D、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以下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政治制度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6——1978年,整鏊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6000-70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
材料二 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移动人数(1982——2000年)(单位:万人)

——《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材料三 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I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
(1)据材料一,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文革”时期城市化发展停滞,原因是“文革”动乱,经济建设遭破坏;1978年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2)特点: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城市工业生产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3)国内: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工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加入WTO,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4)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增加农村的投入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下列是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解读两幅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
A.工作中心都已发生转移
B.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重大突破
C.民主与法制建设尚待确立
D.两大思想理论体系受到真诚拥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两部法律所反映的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
[? ]
A.社会性质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受权利不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