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10年4月6日,应台北市长郝龙斌邀请,上海市长韩正率团对台湾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这是两岸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体现了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维护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一国两制”思想的是?
A.江泽民
B.邓小平
C.胡耀邦
D.叶剑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6分)“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
|
《孟子》:(天下)“定于一”
|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
《韩非子》:“一匡天下”
|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多民族与大一统的局面向来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
家和学者所称颂……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曰:“今汉兴, 海内一统。”……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怀有“廓定四表, 混一戎华”之志。金世宗完颜雍亦曰: “天下如一家。”……清康熙帝曰:“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
——张传玺《大一统与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涵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结果与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10分)
参考答案:(1)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2分)都主张统一。(2分)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2分)
(2)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确立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但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建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学地位的上升,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7分)
(3)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5分)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部叛乱,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8分)从清华学堂至清华学校,再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材料二?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材料三? 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有5个学院26个系。
材料四?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材料均引自《清华大学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8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初期的办学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华大学南迁及迁回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的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庚子赔款”实施;科举制的废除和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的潮流发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支持。(8分)
特点:中西兼容,渗透西学文化,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著名清华学派。(6分)
(2)南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被日寇占领;后长沙也被日本侵占,被迫迁到大西南昆明。(4分)
迁回: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回归。(2分)
(3)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全方位进行;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8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911年”“1912年”“1925年”“1928年”等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如民族危机的加深,“庚子赔款”实施;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重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等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清华学风”等信息便可得出准确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三中是“1937年”南迁,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被日寇占领;后长沙也被日本侵占,被迫迁到大西南昆明;而“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原因在于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回归。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结合1978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分析归纳,可以从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教育立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一向被社会歧视、 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
①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所接受②清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③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政治活动的深入开展,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策和理论是:
A.工业革命和工业资产阶级兴起的必然结果
B.重商主义政策在理论上的反映
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实施的必然要求
D.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一种主要思想潮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在政治上要求建立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些政策统称为“自由主义”。所以它是工业资产阶级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