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欧关系渊远流长,双方都曾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15分)
材料一:?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了重大的历史变革。……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
(1)有人说,14、15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你认为这两个发现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4分)
材料二?阅读下列两幅图:

(2)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欧洲曾经扮演过多重角色。依据上图并结合史实说明欧洲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两种不同作用。(4分)
材料四?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经受了时间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不断取得实质性成果。特别是2003年10月欧盟在第一个《安全战略文件》中将欧中关系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中国政府同月发表第一个对欧盟战略文件之后,中欧关系又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
中欧高层互访频繁,形成了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双边关系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6)1967年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分)结合世界和中国局势,分析1975年以来中欧关系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1)“人的发现”指文艺复兴。“世界的发现”指新航路开辟。(4分)
(2)一方面,欧洲列强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打断了中国自主实
现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欧洲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启蒙思想)传播到中国,促进了戊
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分)
(3)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2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总体走向缓和,世界政治经济呈多极化趋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海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欧盟和中国需要相互合作。(5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欧关系。第(1)问,根据时间结合课本不难解答。第(2)问注意图
透漏的有效信息,第一幅图是火烧圆明园,它表明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幅图是孟德
斯鸠,其主要观点是三权分立,它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第(3)问中的第一个问题根
据课本解答,第二个问题注意结合世界和中国的局势。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托克堆尔指出:平等就是指寻求工作、得到升迁、获得尊严与荣誉方面的平等,并不是财产权上的平等。与这种平等社会相适应的,只能是民主的政府。因此,他反对(法国)第二帝国的专制统治。但他又提出要避免实行民主制度时可能出现的两种危险情况:一是无政府状态,即用人民的随心所欲去代替政府作决定;二是权力过于集中在立法机构手中。为了使民主与自由并存,他主张效仿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特别是重视法制、地方自治和结社自由。这样,就可以正常地发挥自由的力量,限制国家的干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民国政局的一大难题。孙中山也一直在思索如何破解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之难题。他曾试图融合法国和美国的政体形式。《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关于中国及地方之权限,来均权主义、凡事务有全民一致之性质者,划归中央;有因地制定之性质者,划归地方,不偏于中央集权制或地方分权制。”这一思想的理论前提是“政权”和“治权”的划分。“政权”即民权,是国家权力主体,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内容。“治权”即政府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政权和治权分立,两权交给不同的主体行使,从而达到政权对治权的有效支配,它们之问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而是单向的主权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而中央与地方所均之权,实际上是浩权而非政权,政权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均权的实现,地方自治不可或缺,按孙中山的主张,地方自治的主体应该是县而非省。
——常安《民国宪政世界中的“均权”表达》
(1)根据材料一,归纳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6分)
(2)与托克维尔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思想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9分)
参考答案:
(1)主要观点:反对专制,提倡分权和地方自治;重视法制建设,保障民主自由;反对无政府状态。(6分)
(2)不同:在“治权”方面,中央和地方均权;“政权” 支配“治权”。(4分)
背景:中央集权危机;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孙中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5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本题解析:(1)主要观点从材料中“他反对(法国)第二帝国的专制统治”可归纳出反对专制;从材料中“他又提出要避免实行民主制度时可能出现的两种危险情况:一是无政府状态”“他主张效仿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特别是重视法制、地方自治和结社自由” 可归纳出反对无政府状态,提倡分权和地方自治,重视法制建设,保障民主自由。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关于中国及地方之权限,来均权主义、凡事务有全民一致之性质者,划归中央;有因地制定之性质者,划归地方,不偏于中央集权制或地方分权制”可概括出中央和地方均权,从材料二“从而达到政权对治权的有效支配,它们之问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而是单向的主权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政权” 支配“治权”。第二小问时代背景联系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华民国成立后军阀割据混战,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孙中山思想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三国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相互间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的壁垒,实行零关税;允许资本、劳务、商品等在三国间的自由流通。”材料所述的规定出自
A.《布雷顿森林协议》
B.《北大西洋公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三国将在15年内逐…”、“允许资本、劳务、商品等在三国间的自由流通。”,由此可见此项规定是三个国家签订的,关于经济贸易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布雷顿森林协议》是44个国家签订的;北约是属于军事政治集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的经济政治实体——欧盟的诞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其成员国有美、加、墨三国组成。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在1935~1936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民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大城市中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出现这种盛况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激发了人民的创作热情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科技进步推动电影业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