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9 12:39:21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下图为《中国政治制度史》封面,该书对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下列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在该书不会出现的是( )
 A.王位世袭 B.等级森严 C.有浓厚血缘色彩 D.中央高度集权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先秦时期,其特点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国家政治结构,“国”与“家”紧密结合,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当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同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4分)请用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 (2)结合史实并根据材料二概述自“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3)材料三中的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什么?(2分)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又是指什么?(2分)试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分析“拆卸”的背景。(6分) (4)结合上述三段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参考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2分) 唐朝:三省六部制。(2分) 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分)清朝设军机处。(2分)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2分)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2分)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2分) (3)旧体制“已拆卸”: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2分) “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2分) 背景:国际:19世纪末,欧美代议制度的不断发展。(2分) 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4分) (4)趋势: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制度。(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秦汉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的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的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例如,武则天的武举。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最后的疯狂,明朝的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的雍正帝设军机处,都能充分的证明明清时期的“政府的确是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2)本题其实就是要回答出来“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包括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把君主的权利装进了笼子,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国王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直到后来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也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3)本题是在考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有关问题,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是封建君主制度已经被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已经被推翻也正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拆卸”的背景包括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国际背景是指国际上所流行的政治体制新潮流,即19世纪末,欧美代议制度的不断发展。国内背景指的则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等资本主义发展之类的答案要点即可。 (4)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只可能是从君主专制发展到到民主制度,从人治发展到法治。材料一的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指的就是君主专制。材料二的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材料三的“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指的就是民主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制度的“大变动”;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央电视台进行过《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家风是一个家族共同遵循的家族理念观,且家风也随主流文化和政治生活格局的演变而变化。下列对中国历代家风演变分析不符合史实的是 A.西周宗法理念推动亲睦等级思想提升 B.汉代以来敬畏鬼神理念开始融入家风 C.宋以来社会责任感日益成为家风主流 D.近代以来世界新观念开始有选择融入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敬畏鬼神理念开始融入家风是春秋以来,而不是汉代以来。所以,对中国历代家风演变分析不符合史实的只能是B。另外,西周宗法理念的确推动了亲睦等级思想提升,宋以来社会责任感也的确日益成为家风主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代家风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我国古代的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
A.唐朝时期
B.宋朝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到首辅张居正时,内阁已经权倾朝野了。故D项正确。
考点:明代内阁制
点评:内阁的设立与演变
明太祖最初设置四辅官进行辅佐,他们来自于民间,朴实醇厚,没有政治背景。但他们缺乏政治经验,无法起到作用。于是明太祖下令废除四辅官的建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选拨翰林院官员做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并且明成祖征求他们的意见,有意识地吸收他们参与讨论国家机密,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属官与衙署。
明宣宗以后,内阁政治地位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掌握了“票拟”之权。(所谓“票拟”,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给皇帝批示之前,由阁臣替皇帝指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帖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申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写,交付实行,称为“批红”。
明神宗时,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权势显赫,削弱六部职权,使内阁首辅权压群臣。张居正任职期间,也有很大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予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
A.贵族政治面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