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图示可以判断这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足以证明谏官的职责其实就是规劝君主的过失,当然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谏官,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谏官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
(2)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可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4分)
(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6分)
参考答案:(1)变局: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4分)
(2)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宪法《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每点2分,满分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实质:权力制衡。(2分)
措施:①美国总统经选民投票选举产生,向选民负责,实行任期制;②总统是权力中心,虽掌握行政、外交、军事等重大权力;③但必须执行国会通过的各种法案,并接受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每点2分,满分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结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可知为分封制度。“其后积弊日甚不得不变”则说明分封制瓦解。“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为了加强统治巩固统一局面而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学生应把握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2)注意题目要求,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应为辛亥革命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和民族革命思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目标的革命,因此: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体方面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国民权利上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法治方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古代王朝更替只是改朝换代,依旧是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依旧是君主专制政体,人民依旧没有民主权利饱受封建剥削和压迫,依旧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3)根据“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和材料出自《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可知“猜疑”的实质是分权制衡;第二小问应注意设问角度:如何限制或制约“总统”的权力。依据《1787年宪法》中关于总统的任职规定和权力制衡关系,从选举限制、任期限制、权力制约方面来分析:美国总统经选民投票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总统是权力中心,虽掌握行政、外交、军事等重大权力,但必须执行国会通过的各种法案,并接受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 年宪法·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城里有人好做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子英雄儿好汉”。这种观念来源于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等级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3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问题二 中央与地方
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3分)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参考答案: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分权)。
(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郡县制;行省制。
(4)总体上呈现中央集权的趋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可知,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矛盾之一,即皇权与相权。在这一进程中,其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结合图表,可以这样组织答案:?汉代:内朝或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明朝:内阁制度或内阁;④清朝:军机处。
(2)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问题一:皇权与相权”图表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在处理皇权与相权一事上,尽管其总趋势是一样的,即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但皇帝具体集权的方式又不太一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分权)。
(3)本问考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矛盾之一,即中央与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进程中,体现的总趋势就是:中央不断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结合图表,可以这样组织答案:?周朝: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④元朝:行省制。
(4)从第三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矛盾之一,即中央与地方。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进程中:?体现的总趋势是,中央不断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