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总人口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升到72%,造成这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B.美国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D.星球大战计划的影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首先要将提供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第三产业的比重在急剧上升,联系到当时美国历史的时代特征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这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各国采取的经济政策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是
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②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
③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④积极推行国有化政策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⑧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D.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高的社会福利制度会挫伤人们工作的积极性,D项说法错误,A B C三项关于福利制度的表述正确符合史实,答案选D。
点评:二战结束后,有人把“福利国家”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33年4月上海《大公报》(右图)报道:“自日本放弃金本位后,积极倾销日货,至各国大起反感,抵制日货者达二十七国。”从这条新闻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形成
D.日本的贸易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33年日本倾销商品引到各国大反感,与当时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可见是因经济问题影响到政治。故选B。A项说法错误,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C、D项的说法也都是错误的,C项是在1942年,D项说法错误,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
点评:这场危机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范围广,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引起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充分说明了自有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
③“新经济”出现?
④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选项应符合这一特征,由此可知,①④项符合,②③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但不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特点,排除ABD项,C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