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温总理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说时指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大批志士仁人来到旧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探求振兴中华之路,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某班同学在收看了有关的电视新闻后,就明治维新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措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了以下三种观点:
甲:是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乙:是推行殖产兴业。
丙:是倡导文明开化。?
材料二?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1)你认为以上三种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期识,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上、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4分)
参考答案:(1)甲:建立中央集权,消除了日本封建割据的局面,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
乙:殖产兴业,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4分)
丙:文明开化,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变革的顺利推行扫除
了障碍。(2分)
(2)体制:近代天皇制度。精神:灌输忠君思想;军国主义精神(或武士道精神(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有(?)
①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受到幕府统治的阻碍?②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潮流?③武士阶层不满幕府的统治?④英国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②③都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④表述错误,首先打开了日本大门的不是英国而是美国,因此选B.
点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1、政治:倒幕运动的成功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政治保障。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3、阶级关系:人民贫困,进行反抗斗争;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不满政治上无权地位;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3、外部原因:西方列强侵入日本,统治危机加深。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量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日本大化改新诏 ?
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诏曰: ?
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 ?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又曰,大夫,所 ?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
其三曰,初造户籍,计帐,班田收授之法。凡五十户为里, ?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而二十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柬…… ?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中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这些措施对日本历史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何可取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公地公民制度、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公地公民制度是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的前提和基础,租庸调制以班田收授法为基础。
(2)这些措施使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日本国家形态基本形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地位,在较短时间内,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3)敢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和抛弃外来文化中不利的部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