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雇工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租佃制。耕田的人得到一半的收入,另外一半被“富民”所得,这是租佃制,明清时期它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形式。故选D。
考点:租佃制。
点评: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列宁领导实行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领导实行改革开放,两者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发展社会生产力
B.允许私有制发展
C.采用先进科技
D.活跃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要求的是“本质上的共同点”,列宁和邓小平都允许在本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活跃市场经济,二者的本质是通过这种手段来发展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所以A是本质,BCD是手段。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l?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观点的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投人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是贪婪爱财的欲望”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由“l 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得知这使得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选项中只有A项符合题意。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自经营,机匠记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材料反映了苏州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取代官办工场、作坊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的关系紧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王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集团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A.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清政府、北洋军阀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此时已全面走向腐朽,成为众矢之的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阻力主要来自本国封建势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随后帝国主义又先后扶植袁世凯和北洋各派军阀作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所以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汇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