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标志着我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私营工商业的改造结束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共“八大”召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私营工商业的改造结束,意味着劳资双方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改变,因此原本对立的阶级关系基本得到解决。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得救,后者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封建制度日趋巩固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如果你生活在西汉时期,有可能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是
A.听孔子讲学
B.在太学里学习“五经”
C.在书院里听“二程”兄弟讲授理学
D.接受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重大发展有: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题干中的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内容;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先秦儒学的特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张謇,江苏南通人,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学传统教育,具有忧国忧民、匡扶天下的远大胸怀。1894年会试夺魁,高中状元,并走上仕途,担任翰林院编修。张謇早年与李鸿章私交甚笃,成为政治密友。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蒙受极大屈辱,政局变动刺痛了张謇,愤而与李鸿章绝交,后来又参加强学会,成为康有为、梁启超的支持者,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后的张謇政治上赞成维新变法,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主张实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道路,经济上大力倡导“实业救国”。他曾撰文说:“救国为目前之急,比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而根本则在实业(即工商业)。”又说:发展实业应“听之民办”,重点应发展纺织业和钢铁工业。
材料二?张謇不仅是“实业救国”的倡导者,而且是积极实践者。1896年张謇慨然辞官,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私营企业,人们称之为“状元实业家”。张氏企业逐步壮大,尤其在一战期间达到顶峰,资本、利润均创历史最佳业绩。但一战结束后,张氏企业逐渐陷入困境,到1926年张謇逝世时已处于破产境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张謇转向“实业救国”道路的多种因素。(6分)并比较张謇与李鸿章在发展实业上的不同。(4分)
(2)简要评价张謇“实业救国”的道路。(5分)
参考答案:(1)因素:①传统儒家爱国忧患意识的影响;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洋务运动破产;③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④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每点2分,共6分)
不同:①张謇大力发展商办形式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李鸿章大力发展官办封建性的工业;②张謇兴办的工业主要是民用工业,李鸿章大力发展的主要是军事工业。(每点2分,共4分)
(2)评价:①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具有进步性;(3分)②反对革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其救国道路必然失败。(2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从材料中的“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学传统教育,具有忧国忧民、匡扶天下的远大胸怀”、“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蒙受极大屈辱,政局变动刺痛了张謇”、“参加强学会,成为康有为、梁启超的支持者,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得出“传统儒家爱国忧患意识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三个因素,根据张謇所生活的时代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一因素。第二问张、李二人所办实业可以从其性质和行业上去进行比较,不难得出结论。
(2)题目要求评价,应该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评价,从张謇实业救国的道路实行的目的和效果来看,取得一定的成效,那就是值得肯定的一面;而最终的结果并没能成功则得出其局限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