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的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战争。战争起因是伊拉克违背国际法武装占领科威特全境,并宣布它是伊的第19个省。
材料二:大洋网2003年3月20日报道,美国和英国不顾俄罗斯、中国、法国等大国及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绕过联合国打响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国务卿鲍威尔2003年2月初在美国国会的一次讲话中坦言“对伊战争能够重整中东秩序,使之符合美国的利益”。
材料三: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联合国——美国:不听话的后果》

(漫画说明:警告牌——小心鲨鱼,别怪我们没有警告过你!
美国:救命呀!
联合国:救命可以,不过我们得先谈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美国、英国两次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异同。(6分)
(2)以上材料反映出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5分)
参考答案:(1)同:①都是美英对伊作战;②目的都是要加强对中东地区的控制,重建“中东秩序”。异:①前者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后者绕过联合国;②前者主要是制裁伊拉克,后者主要是借口打击恐怖主义。后者对美国“重建中东秩序”的作用巨大;③前者得到较多世界大国的支持,而后者遭到较多世界大国的反对。(6分)
(2)趋势:①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②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遭到包括其他西方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③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所加强。(5分)
本题解析:(1)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美国两次对伊拉克动武的性质不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在为美国的利益服务;(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世界在多极化的趋势下地区冲突依然不断,美国到处施威,但独霸世界的企图遭到包括其他西方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联合国的作用得以加强。
点评: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快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与冲突不断,这说明殖民主义思想并未完全消除,利益的争夺依然激烈。高考对该项内容的考查主要从政治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命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图是一座朝鲜半岛分界线的标志牌,该分界线的产生

A.意味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标志着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
C.推动了美苏“冷战”局面的升级
D.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错误的;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是华约的建立。B项是错误的;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的标志是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立。C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以竺培芬为代表的史学家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以沈志恩为代笔的史学家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 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
根据材料一,用史实对其中任意一派的史学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史实准确,论述条理,史论结合。)(5分)
材料二?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二元两极世界体系结构。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这种分裂与此前(16世纪以来)发生的纵向的发展性断层不同,它不是人类文明进化中因现代化进程的时序差异而自然形成的梯次结构,而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冷战史研究:后冷战时代的历史之鉴》
(2)根据材料二,“纵向发展性断层” 和“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分别指什么?(4分)
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冷战的最终作用是一体化而不是非一体化,虽然它造成东西方深刻的分裂,但是这种分裂却为西方内部的一体化整合服务,同时促进第三世界融入第一世界,并且可能潜在的为冷战后形成单一的全球化体系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哪种相同的历史评价方法对冷战进行评价?请结合史实评价冷战。(3分)
参考答案:
(1)任意选择其中一派观点进行论述即可得分(5分)
观点一: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发动冷战;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1949年建立北约军事集团,共同遏制苏联。(5分)
观点二: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1949年成立经互会;为了对抗北约集团,1955年,东欧国家和苏联组织华约。(5分)
(2)发达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的差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差距);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抗)(4分)
(3)辩证地评价;(1分)冷战导致美苏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处于毁灭和战争边缘,但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冷战导致了世界的分裂;但也有利于区域内部的一体化(3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列举了两种观点:以竺培芬为代表的史学家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以沈志恩为代笔的史学家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 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任意选择其中一派观点进行论述即可,但要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2)材料二认为:“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纵向的发展性断层”,指的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和斗争。
(3)两则材料都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冷战进行了辩证的评价。第二小问依据教材知识,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对冷战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解体和多极化加强的历程。“冷战”的表现、“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美苏争霸、多极化的表现等知识点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命题多以图文材料设置情境。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判断和认识能力。复习备考时,应继续重视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记忆;重视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特点的理解把握,突出对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中的表现的理解认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杜鲁门说:“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其实质是
A.缓和同苏联的矛盾
B.防止日本东山再起
C.避免日本的分裂
D.要单独占领日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并把它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判断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杜鲁门的话进行分析,并联系盟国对德国处置的方式进行综合,然后作出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中“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是指美国建立的是超级军事大国无人能够抗衡,所以A项说法错误;同时,“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遭遇其他力量的冲击和挑战,如中国、欧盟等,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尚处于形成之中,故C项说法错误;总之,单从军事看来当今世界是单极世界,从经济角度看“多极世界”已经出现,所以D项说法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