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 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粮票的废除说明
A.粮食产量已自食有余
B.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
C.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
D.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管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错误,是无关项。C项也是错误项,与史实不符。D项也是错误项,也与史实不符合。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改革后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粮票的废除正是说明了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一个过程,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8分)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材料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6分)
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
科目 时间、文献
| 国学
| 社会科学
| 自然科学
| 体育 艺术
| 劳动技术
|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
| 修身 读经 讲经
| 国文、历史、法制及理财、外国语
| 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
| 图画 体操
| ?
|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 修身
| 国文、外国语、历史、法制经济
| 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
| 图画、唱歌、体操
| 男子加农业、女子加家事、园艺缝纫
|
(2)你认为与明清相比清末和民国初年学校教学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这种变化的原因(8分)。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3)结合材料,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2分);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2分);注重考试,建立专门制度(2分)。
(2)变化:明清以儒家经典为主,清末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2分);民国初年取消读经讲经,加强劳动技术教育(2分)。
原因:清末:西方文化和科技在中国的不断传播(2分);清末推行“新政”,以图挽救统治危机(2分)。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南京临时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颁布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推动社会进步(2分)。
(3)特点:教会起了推动作用;立法保障;出现了专业化学校;社会重视。(4分)
原因:政治上,打破教会和贵族垄断,新兴资产阶级成长(2分)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分)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弘扬人权、理性思想(2分)。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体现了汉代教育的特点有:“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
(2)从“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可以看出,清末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民国初年取消读经讲经,增加了劳动技术教育。联系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文化两个方面分析教育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基督教学校”“法律强制规定”“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概括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第二小问联系1600~1800年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主要史实分析西方教育发展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先后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而内蒙古自治区是1947年建立的,应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因此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我国的《共同纲领》和宪法作为法律保障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因此ABD均正确。
点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与此相关的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被外国人誉为“周铁嘴”的外交家周恩来,以他独有的魅力为我们的国家赢得了声誉。他所创制的外交政策有(? )
①“一边倒”?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求同存异”方针?
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政策的有关内容。题中①为毛泽东所创;④为邓小平所定,②③为周恩来所创。B正确。故本题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分)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
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图1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2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2分)
(2)材料二中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2分)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4分)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2分)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2分)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
参考答案:(20分 )
(1)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2分)
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分)
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分)
(2)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2分)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4分)
(3)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分)
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分)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