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应为庆历新政,故排除;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强调积极开源,反对消极节流,故排除C项;B项中“剥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独立……皆编制定式”即可选出D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并不一般地反对发家致富,只是反对那些“豪杰有力之人,其议论足以动士大夫者”,这是指家室富有、社会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恣意兼并的人;他反对那些“富姓赇(受贿)吏,寓田势家”,……他反对那些“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这是指乘人之危以攫取暴利的人;……主张通过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适当加以限制。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荆公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此义也,近数十年来乃大盛于欧美两洲,命之日社会主义,……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矛头所指。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在农村采取的相应措施。(8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作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将王安石变法的举措标榜为“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所指: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高利贷者。(4分。任答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及以上给4分)
举措: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不利于国民财富的增加。(4分)
原因: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传播;鼓吹变法,推动社会进步:寻求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4分。任答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家室富有、社会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恣意兼并的人”,即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乘人之危以攫取暴利的人”,即高利贷者。王安石在农村的措施主要是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2)“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说明变法的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不利于国民财富的增加。梁启超将王安石变法的举措标榜为“社会主义”主要在于“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原因应考虑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及影响,探索救国道路的努力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杯酒释兵权”?
B.“庆历新政”
C.“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D.?实行“恩荫”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文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
材料2: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各地有一些私塾,只教儿童背诵《古兰经》。高等学府是爱资哈尔清真寺,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他还创办了世俗小学和中学。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结合史实,指出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6分)
(2)依据材料2,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6分)
(3)以上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1)恩荫制度。(1分)?
改革措施:①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②设明法科,专考断案等;③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④重新编撰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⑤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5分)
(2)措施:①建立各类专科学校,为改革和建设培养人才;②创办世俗中小学;③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④选派埃及青年学生出国留学;⑤开办语言学校;⑥培养翻译人才。(6分)
(3)作用:①王安石教育改革为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人才,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②阿里教育改革有利于埃及了解世界,加快了埃及近代化的步伐。(4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恩泽子弟”可知王安石在评价科举之外的恩荫制度,结合教才内容可以直接回答王安石对教育改革主张和举措;(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直接进行归纳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即可;(3)结合两次改革的时代背景的不同,思考教育改革对两次变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后世教育及人才选拔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和阿里改革在教育改革的内容,难度较低。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要加大对改革变法运动知识的掌握深度,一般而言对某此重大历史改革运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内容,即①改革的时代背景②改革的具体措施③改革的目的,性质和特点④改革的影响和局限性。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兼并之家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二: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抖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请回答:
小题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3分)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4分)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4分)
小题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的作用, 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不抑制土地兼并;按照户等负担差役;豪强有免役权。(3分)
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减少,财政困难。(4分)
措施:免役法、方田均税法(4分)
小题2:青苗法和市易法(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