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6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法)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成效:农田水利法的推行,不但使各地都大量兴建疏浚了陂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而且修治河北诸河,使其大致都能循河道流行,所出“退滩地”及用河中泥沙溉淤的土地多达四万余顷………。每年增收的谷物也达数百万石。……募役法的推行和差役法的废除,使得一大批“力田之民,脱身于公”,回到农业生产岗位上去,使尽可能多的人能够“尽其力”,自然也就使得尽可能多的土地能够“尽其利”。?——摘编自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二 监开封安上门的郑侠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入京任职时曾对安石直言青苗、免役、保甲、市易诸法的弊病,安石不答。……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吕惠卿、曾布等,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陆佃向王安石反映放青苗的官吏收受贿賂,但变法派竟以“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放纵新法执行中的腐败。
一摘编自黎东方《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王安石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1)成效:兴建了许多水利灌溉工程;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每年增收数百万石;募役法的推行和差役法的废除,保证了劳动力,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6分)
(2)失败原因:变法措施自身存在弊端;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保守势力的反对;宋神宗左右摇摆;王安石刚愎自用,急于求成等。(10分)
本题解析:(1) 从“土地多达四万余顷”、“每年增收的谷物也达数百万石”、“募役法的推行使得一大批劳动力回到农业生产岗位”等可知变法取得的成效包括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解放了劳动力等。(2)分析材料二,变法执行人员除了王安石外,吕惠卿、曾布等皆人品不佳,变法过程中又出现腐败现象等,都是变法失败的原因,联系教材,还有保守派的坚决抵制,宋神宗的不坚定等。
点评:此题围绕王安石变法这一主题,综合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和成效,以及最后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 ]
A.①对②错
B.①错②对
C.①②都对
D.①②都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B.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剧
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纳绢代役"和"募役法"的内容和影响。考生只要掌握了这两点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
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
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有材料中,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可见,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而A项所说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既与材料中的描述不符,又不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宋代中期社会状况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和否定型选择题的混合形式,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