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 ]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说明宋朝
A.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十分激烈
B.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激烈
C.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十分激烈
D.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可知,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因为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导致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和王安石同属于统治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所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说明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激烈,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是常考点。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宋神宗的支持;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的用人不当,引起民众不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王安石变法的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法令规定以常平、广惠各仓储存的钱谷为资本,夏秋之时按户等以不等的数额贷给农户,利息在二分到三分左右,在夏秋收成后随两税缴纳。
材料二:欧阳修有一段评论:“夏粮钱于春中俵散,尤是青黄不接之时,尚有可说,秋料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阙,直是放债取利耳。”可谓一针见血。青苗法在执行中问题也不少,如法令规定不许强制,实际上大多强行抑配,王安石自己都说:“抑配诚恐有之。”利息法令规定百分之二十,实际执行中往往超过,司马光为陕西路以折变散青苗钱算过一笔账,农民得青苗钱“陈色白米一石,却将来纳新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
(1)根据材料二,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3分)
(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脱离实际,秋季贷款给农民,成了变相放债;新政执行不力,危害了民众利益;吏治败坏,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3分)
(2)科学决策,制定政策要符合实际;澄清吏治,建设并完善监督体制;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使政令畅通。(6分)
本题解析:
王安石变法是经久不衰的考点,能为当前改革的顺利、深入地开展提供借鉴。改革过程中涉及理想与现实、各个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吏治整顿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在十七大报告中有所涉及。该题目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创新能力,回答该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时事政治中的新观点进行解答,力求全面、深刻和新颖。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宋仁宗时,“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指官僚地主)所占”,对此宋代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均田制
B.农田水利法
C.青苗法
D.方田均税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A不对,在唐朝后期已经被破坏而无法实施;BC不对,B主要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C主要针对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而非题干所说的土地兼并问题;D符合题意,这是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苏轼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逆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A.市易法
B.募役法
C.保甲法
D.均输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包括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轼评论的是募役法,故答案选择B项。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故A、C、D项不正确。
点评:关于募役法,除了考查其积极意义(即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力政府收入)外,还要注意其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