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884年《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况。从中不能反映的信息是

A.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化汇申城
B.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
C.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
D.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
材料二

图2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
参考答案:(1)(10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10分)整理:图2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10分)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本题解析:(1)本问考查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问应依据材料一呈现的从新航路开辟至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五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六个阶段的主要史实对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分析五个阶段特征。
(2)本部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应从信息的整理与现象成因两个方面答题。信息整理应依据图4事物类别分类归纳,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如西式婚礼)、交通与通信工具的更新(如自行车、电话机等)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如电影机、报纸等);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原因的分析应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
(3)第一小问依据“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分析评价;第二小问的原则依据第一小问评价的依据分析归纳,即“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的背景,因此原则是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第三小问指出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观点的错误之处即可。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12分)?儒家文明
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问题:(12分)
(1)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中央集权。孔子的思想为何有利于中央集权?(4分)
(2)从汉武帝开始,他的近臣是怎样将儒术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的?(6分)
(3)“汉武帝与近臣对儒术的扩展”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12分)
(1)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分)以“礼”规范人们的言行,有利于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2分)
(2)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1分)政治上认为王者受命于天,倡导“君权神授”(1分)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1分)顺从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2分)从而使儒家的学说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1分)
(3)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
C.社会生活的包容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鲁迅先生的话“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体现出中国社会的迅速变迁,而不是渐进性,因此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 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抨击。”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
A.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欲提出“双重代表权”
B.二战结束初期,美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安排上的考虑
C.中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D.在联合国接纳中国的问题上,苏联与美国的外交策略斗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据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抨击”可以推断出美国企图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搞“双重代表权”。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