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融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错误,与史实不符合。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但不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D项内容符合孝文帝的内容,但不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A.大化改新
B.1861年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4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4分)
(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并从该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秦国阶级关系的变化(2分)
(5)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分)
参考答案:
(1)(1)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商鞅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的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4分)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其基本立场是否定商鞅变法。(4分)
(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3分)
(4)新兴地主阶级;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2分)
(5)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任答两点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6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5分)
(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1分)请任选其中一个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4分)
参考答案:(1)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军事:奖励军功,确立二十等爵制。思想:燔诗书,明法令。 (6分)
(2)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
(3)北魏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回答两个以上按第一个给分)(4分)
本题解析:(1)考查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列举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即可。
(2)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张之洞的评价,而是要学生对张之洞的评价发表看法,主要从是否客观公正的角度回答。
(3)问实际涉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点评:1.这部分是选修模块中重要的内容,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专题。 2.随着高考选考试题命制技术逐步成熟,高考命题逐渐由考查单个改革向综合考查多个改革的方向发展。如:山东高考曾经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宁夏卷曾经将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综合起来考查。 3.从考查的内容看,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成败的原因。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对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打击了贪官污吏
B.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C.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
D.三长直属于中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