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著名历史学家黄安年说:“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位改革家分别是
A.丘吉尔和斯大林
B.罗斯福和斯大林
C.罗斯福和邓小平
D.杜鲁门和毛泽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所述,“挽救”现代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主义,这说明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两位改革家分别采取措施使其免于消亡。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采取过去没有过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使面临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重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邓小平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步入困境的社会主义走出发展泥潭,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还要掌握一定的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问题: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
分析合理性: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言之有理即可)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言之有理即可)
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言之有理即可)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言之有理即可)
(4)答题层次: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层次:对现象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层次:能作出正确的、概括性的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根据所学判断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经济
B.发展了多种所有制形式,解放了生产力
C.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是在于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因此二者
都强调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故C项正确;A项从属于C 项,排除;BD两项与二者最突出的特点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根据材料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汤因比
回答:(1)当时人们为什么事件思考和议论“制度”的命运?
(国家复兴管理总部领救济的队伍)
(2)哪一著名的实践对这些“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3)这一本质特征对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有何重要启示?
参考答案:(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在确保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或(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3)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或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本题解析:分析图片罗斯福的画像和新政中实行的蓝鹰标志,判断1929年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调节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