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归绥指归顺、平定;这个地名体现了旧时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对中原民族政权的附属地位。迪化指开导、教化;这体现了中原民族政权对少数民族的鄙夷之意。改名之后,体现了新中国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因此选A。BC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对于上述材料表述错误的是?(?)
A.这段话反应了道家清净无为的政治理念
B.这段话反应的是儒家仁德立国思想
C.有反对改革的消极倾向
D.有反对扰民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②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③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④束缚了思想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一分为二的分析历史问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适应其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大一统的需要。结果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抑制其他学派,不利于人们思想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贡”,而不削发登。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以与琉球、高丽外国相比”,拒绝郑氏请示。
——中国通史全稿
材料二: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在对日宣战时声称:“所有一切条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1942年11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宣布:“中国应收东北,台湾及琉球。”立法院长孙科指出:“台湾为中国重要失地之一,若不能收复,决不能承认国际公约的公平与合理。”
材料三: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台湾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人为限制被打破,台湾岛内回大陆观光、定居、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大陆已成为台湾商品的主要市场。但是台湾的陈水扁当局不顾岛内人民的强烈反对,千方百计阻挠两岸的民间交往,攻击台商到大陆投资是“出卖台湾”,并导致当前两岸间的“三通”必须绕道香港、澳门,两岸间的直接“三通”迟迟不能实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对郑氏集团的态度并对其评价。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收复台湾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并对其评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告台湾同胞书》还宣布了什么方针?谈谈你对台湾与大陆统一前景的看法。
参考答案:(1)态度:康熙帝拒绝了郑氏集团分裂祖国,台湾独立的要求。
评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顺应了民心。
(2)态度: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要求收复台湾主权。
评价:为祖国统一及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作出了贡献。
(3)方针: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看法:和平统一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愿望,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平统一的希望很大,台独势力猖镢,决不放弃武力统一。
本题解析:本题围绕台湾问题命题。清朝康熙时期正是政权已是割据政权,妨碍了国家统一;国民政府时期一直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入现代,中国政府仍主张实行何明方针统一祖国,符合两岸人民的愿望。对待台湾问题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呈现出的新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D.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新现象是指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正确,A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外来入侵已经被截断B错误C不是新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