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王夫之认为:尧舜之时“国小而君多,……而暴君横取,无异今川广之土司(指的是西南地区尚处于原使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的首领),吸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1883年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赔偿法,1889年又实行老年与病残强制保险法。这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影响巨大,紧接其后,一系列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奥地利、丹麦、挪威、芬兰、意大利、法国、瑞典等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都纷纷出台,有些美洲国家亦接踵而起。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空前迅速发展的时期。
——任一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概要》
材料三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为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社会保险的理念已经传入中国,政府劳工立法中也已出现“劳动保险”的概念及有关劳工保障的条款;从国民政府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发展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颁行有《慈善团体监督法》《救灾准备金法》《强制劳工保险法草案》等法规,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立法已开始迈上了现代化门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国民政府社会部的成立为转折点,中国近代社会立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民政府颁布了《社会救济法》《职工福利金条例》等社会立法,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保险法原则》,为构筑中国近代社会保障法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张(2分)。结合孔子的儒家思想分析其社会作用(4分)。
(2)对比以上三则材料,指出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显著不同(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立法不断发展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主张: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
作用:体现了“仁”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体现了“礼”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4分)
(2)不同:材料一:施救济,非制度化;材料二、三:进行社会保障立法,制度化。
原因:对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批判继承;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学习借鉴;中国近代化发展所带来社会问题的突显;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政治进步、思想观念解放等的推动;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重视并不断推进社会保障立法。(任答三点给8分,两点给5分,一点给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对孔子思想的掌握。依据材料“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首先分析材料而三的主张,再结合材料一点主张,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立法不断发展的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保障;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保障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24分)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4分)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他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4分)
材料三 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2分)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处理: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4分)
条件: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答出两点给4分)
(2)变化:由具有独立人格到形成依附人格。(2分)
因素:儒家学说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僵化;宗法纲常的束缚。(答出两点给4分)
(3)变化:强调议政的重要性,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问政治。(答出一点给2分)
原因: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的参政途径;民初混乱的政治局面挫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或减少了知识分子参政的可能性);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人治特点)将多数知识分子排斥在直接的政治活动之外;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了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答出两点给4分)
(4)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略)。(4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等,本题考查春秋末到战国时期“士”(知识分子)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当时“士”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表现为:①要么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②要么脱离现实政治(诸如,隐居深山,闭门不出等),追求的是精神自由等。
士阶层的壮大以及思想的独立性,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背景,密不可分。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认识,体现在: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②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或:周王朝的知识文化垄断逐渐被打破);③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等。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依附人格”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发生的变化,即由具有独立人格阶段到形成依附人格阶段。根据关键信息“热衷仕途”、“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黏附于官僚政治”等,之所以出现这一变化,与当时时代下诸多社会因素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①儒家学说居于正统地位,其它思想学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①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的单一(考查儒家经典),以及考试形式的僵化;③儒家宗法纲常观念的束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
(3)根据题干及材料三关键信息“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将学术与政治分开”等,本问考查中华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社会政治活动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活动,主要体现在:①强调议政的重要性,主要通过舆论影响政治活动,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②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参与政治活动等。
出现这些变化,与民国初期的具体的社会政治背景分不开,可以这样来认识:①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参政途径(“学而优则仕”);②民国初期,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及北洋军阀时期的专制统治、军阀混战,混乱的政治局面,不利于知识分子的直接参政;③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了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可能性等。
(4)本问属于观点评论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题干中的观点表明态度,即肯定(同意)还是否定(不同意);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评论的过程,言之成文。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围绕题干的观点“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分析作答,题目中观点已经明确。对材料中的“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观点,可以持肯定,也可以持否定态度。
持肯定态度,列举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论证知识分子对挽救民族危亡、振兴国家的重要性。例如,论据可以例举“状元实业家”的张謇的相关事迹、李大钊等的活动去论证观点,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文。
也可以持否定态度,可以列举所学,列举相关方面人物,论证“知识分子担负不起时代的使命”观点,例如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的相关事迹,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文。
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3~4分)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有观点,有史实,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第二层次:(2~3分)论点明确,史论结合;但逻辑不够严谨,论证 www.91eXam.org不够充分。
第三层次:(0~1分)只有观点,没有论证;或论证逻辑混乱,史实错误,观点不明。
考点:中国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活动·知识分子社会政治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历史观点评论·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该学者主张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