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32分)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提出了民主的思想。近代以来,追求民主、自由更是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变法法令:
(7月29日)……命各部院堂官督司员将该衙门则例删改,……
(8月2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考核属员。……
(8月30日)……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湖北、广东、云南三巡抚,河南总督,及京外大小冗员。
——赵恒烈、徐锡祺《中国历史资料选》
材料四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并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历程,各有时代特色。
(1)异与同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涌现与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士”出于各自的利益,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展开论战,但他们又对民本思想有着类似的诉求。试从战国儒、道、墨三家中各列举一位代表人物并说明其民本思想。(3分)
(2)分与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儒学的地位曾经遭受过很多次冲击,但其发展历久弥新,得益于其兼收并蓄的胸怀,试从西汉新儒学或宋明理学中选一例予以说明。(2分)
(3)承与变
对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思想,有人认为其只不过是承继传统儒学,再次阐发而已,也有人认为它出现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3分)
(4)是与非
到了近代,儒学观点曾经被尊奉为“万世不变之道”、中华文化精髓,也曾被指斥为民族进步的绊脚石。试分析观点分歧的成因。(2分)
参考答案:(1)儒家孟子:民贵君轻或仁政;荀子:君舟民水。(1分)
道家庄子:无为而治,政不扰民。(1分)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1分)
(2)西汉新儒学:董仲舒吸纳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学说,改造儒家思想,使其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朱熹、王阳明等人吸纳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思辨化、哲学化。(意一项得2分)
(3)承:从传统儒学仁政、民本、德治的观念出发,抨击君主的暴政,并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3分)
变: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3分)
(4)社会转型、阶级利益分化和冲突、文化观念交流和碰撞等。(言之成理得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民本思想主要有: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的仁政以及荀子的君舟民水。道家的民本思想主要有老子和庄子的无为而治。墨家主要是墨子的思想。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新儒学是董仲舒吸纳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学说,改造儒家思想,使其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是朱熹、王阳明等人吸纳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思辨化、哲学化。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黄宗羲的思想。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材料中体现了黄宗羲思想中的哪些儒家因素,又又哪些突破或创新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即继承性: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创新表现: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4)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时代受到冷落到汉成为正统思想再到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以及明清的新发展,到了近代被指斥为民族进步的绊脚石,其主要原因可以从社会转型、阶级利益和文化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材料三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3)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6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分)
结局及原因:孔子: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无法实现;董仲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4分)
(2)影响: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书法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4分)
(3)以民为本;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实现君臣平等。(任答三点就可得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关键信息“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等,不难直接概括得出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体现在: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实行德治、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与当时的中国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从而两种思想主张的结局也呈现出不同。具体这样来认识:A.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的背景下,从而他的思想主张无法实现;B.董仲舒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他的“大一统”、“儒学独尊”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
(2)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理学(新儒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同时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相关联,从而对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可以这样来认识:A.反映在文学上: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诸如豪放派和婉约派等;B.反映在艺术(书法和绘画)上:书法艺术,更加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等。
(3)根据材料四、五关键信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等,本问考查对明末清初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相关认识——批判继承儒学。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以这样来认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总体上,黄宗羲竭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A.“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即继承儒学,体现在:①主张“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②主张保留君主制。 B.“新见”即批判儒学,体现在:①竭力反对君主专制;②主张君臣分治;③主张君臣平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及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董仲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91考试网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4分)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你是否同意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1)提出“仁”,提倡“为政以德”
(2)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影响: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不,虽然动摇了封建通知的理论基础,但存在对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得出孔子的思想之一为仁,孔子主张仁,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依据材料“为政以德”可以得出孔子主张德治,结合所学孔子还主张克己复礼,兴办私学,开私学之风。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满足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求,为统治者采用,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结合材料可知吴虞主张打倒孔家店,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对这种观点应加以反对,因为新文化运动虽然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批判的继承。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
A.天人感应思想
B.制天命而用之
C.阴阳五行学说
D.封建等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