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显著特征。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后汉书》有载:(工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古代水利工程)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农业。依据所学可知,材料意思是“之前农民因为不会使用牛耕导致常常吃不饱,王景教给他们开垦荒地,使用牛耕,因此获得丰收。当遭受灾荒时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分析选项,A、B、C选项符合题意,B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4分)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三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明确提出在中国西部古丝绸之路沿线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国际新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区。有学者指出:习主席提出的发展战略,必将重振古代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力,把古丝绸之路促进下的中西文明交流、互动提升到新的历史阶段。
——摘自《现代丝绸之路》
(1)根据图文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4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6分)
(2)举例说明古丝绸之路促进下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4分)
参考答案:(1)重大变化:路线:从陆上为主转变为海上为主;
商品:从丝绸出口为主转变为瓷器、茶叶出口为主;
贸易:从宋元时期的显著增加到明清时期的萎缩;
政策:从政府扶植到政府限制。(任意2点4分)
主要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瓷器和茶叶质量好;西方国家对瓷器、茶叶需求扩大;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海上商贸活动的发展(任意3点6分)
(2)实例及内容:佛教等西方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2分)中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各国,促进了西方各国文明的进步。(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如:儒学的对外传播、物质文明的交流等)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准确解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一可知丝绸之路的路线是陆路为主;据材料二“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可知到唐宋时期增加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可知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茶叶、瓷器等;“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可知由繁荣到闭关;对于原因则需要结合材料和联系所学知识,从图一和材料二的路线转变,可以联系唐宋时期的北方战乱,同时结合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以及明清时期中国政府的海禁政策。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交流包括中国的儒家思想外传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方;外国的佛教传入我国,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外传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A.③④①②
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经济发展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①是明清时期。②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③是宋朝时期的。④是春秋战国时期。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