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7-03 02:25:03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24分)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8分) 材料三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结合工业革命的历史,从国际劳动分工的角度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这一论述的理解。(10分)
2、选择题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对材料信息比较全面的解读是 A.描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B.描述了小农经济的场景 C.反映了均田制对农民的束缚 D.批判唐朝工商业的落后
|
3、选择题 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 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一问题( ) A.汉武帝 B.北魏孝文帝 C.宋太祖 D.明太祖
|
4、选择题 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 ( )
①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②确保赋役的
5、选择题 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于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备受欢迎
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