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安石在《感事》一诗中写道:“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百姓)。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为解决以上问题,他变法时采取的措施有(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百姓)。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诗中的意思是要解决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问题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属于解决农民问题,而方田均税法主要是针对官僚地主的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性质和特点:(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3)特点: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敛免役钱,宽富而困民,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篇》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2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8分)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
参考答案:(1) 冗官。(2分)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大为增加。(8分)
(3)变法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新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1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受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7分)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3分)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材料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4分)
(2)王安石力图从中寻求与改革相符的方案;(2分)有利于推动变法的顺利进行。(2分,如写《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有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等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宋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
A.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C.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北宋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权以集权,形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导致北宋严重的财政危机,到王安石时期,这个问题更加严重。这决定了王安石变法以解决财政困难为核心。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时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写道: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1)材料一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2)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拿破仑,沙皇以解放者的身份进入巴黎。而40年后,俄国却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沙皇俄国从令人敬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俄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二? 1862年,高杉晋作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绝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在于“……既不造能阀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能造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3)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怎样的针对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通过上述看似时间和地域上毫无联系的改革,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共性认识?
参考答案:
(1)方面:理财和军事。
认识:作者认识到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并未认识到王安石变法并未真正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2)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两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
(3)原因:军事力量薄弱,思想保守。
措施:明治维新。
影响:成为军事强国,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4)第一层:万物皆变。第二层:只有通过改革,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题解析:本题的前三问可以在阅读理解材料、提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点睛之笔在第(4)问,这是考查宏观把握材料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题目虽然强调了时闯和地域上无差别,但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点即改革,实际上就是对改革的认识,注意不要仅停留在材料上,应上升到理论方面。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