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中“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可以看出温总理注重民生,这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选B。A、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08年是广西和宁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为此广西和宁夏各族各界人士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1958年广西和宁夏自治区的成立,体现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58年广西和宁夏自治区的成立”这是由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答案选C,A B D三项也是我国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但与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不符。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概括材料反映的观点。
(2)评价上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举例,不限中外、古今)予以论证说明。
参考答案:
(1)老子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2)第一层次?单一观点:
观点一:观点正确,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或统治者无为有利,有为有害。
论证:
例秦始皇暴政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亡国。这种暴政之“为”就应“无为”。
论证如能延伸到评价: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立功理论依据;或一定程度上起到警醒、约束统治者;。
观点二:观点错误,统治者应该有为而治
论证:
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或李冰兴修都江堰,奠定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基础,泽被后世。
论证如能延伸到评价:是一种试图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的消极思想;或反对社会进步。
第二层次?
观点一:复合型观点(辩证性观点):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历史环境下,统治者的有为、无为,发挥的作用不同。?
统治者有为有利:
例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之“为”,为川蜀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基础,影响至今。这种“为”“当为”。
统治者有为有害:
例秦始皇暴政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亡国。这种暴政之“为”就应“无为”。
观点二:统治者同一作为具有有害或有利两种作用。
例:隋炀帝修大运河。有害:苦役百姓,激化矛盾。
有利: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本题解析:
(1)从必修三的课本中学到了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2)从学过的知识中结合老子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主要是要从无为而治的内涵上去理解,答案不拘泥,不过必须有论有据才完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可知应涉及读书、学习、交流,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指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有仁爱之心,都与题意不符;因此②④符合题意。
点评:选择题一般是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题干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方式提出问题。选项即试题中的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或几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则是干扰项。掌握选择题解题技巧主要从审题、解题两方 面人手。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能否正确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本题解题的切入点就在于是否能找到关键词。找到了关键词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对于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至关重要。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二战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关贸总协定,这说明与二战前相比,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 ]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无壁垒的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