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属于近代中国那一派别的观点?(2分)
(2)材料二的观点属于那一派别?为实现其变官制的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2分)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4分)
参考答案:(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2分)
(2)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2分)
(3)陈独秀。民主和科学。?(2分)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文字“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代表了洋务派的主张即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巩固统治。(2)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的观点: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3)材料三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只有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才能救中国。(4)总结三则材料的内容不难发现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点评: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内容及特点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重视分析各阶级、各阶层主张所体现的思想解放的特点,辨析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主张的异同,理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译夷书始。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1913年7月1日,上海《时报》刊登了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学生崇拜的人物中,崇拜孔子的有157人,孟子的有61人,孙中山的有17人,其他还有康有为、梁启超、华盛顿、卢梭等。
⑴据材料一,魏源认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方法(途径)是什么?他是怎样做的?(5分)
⑵梁启超的思想主要受到西方什么思想的影响?(2分)
⑶从材料三看,当时中小学生主要崇尚的是哪种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
⑷材料三的调查结果中孙中山位居第三,康有为、梁启超、华盛顿、卢梭等人榜上有名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参考答案: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了解外国情况。(3分)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海国图志》一书。(2分)
⑵达尔文进化论。(2分)
⑶儒家思想。(1分)原因: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封建思想意识仍很浓厚;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4分)
⑷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下列哪一主张与上述观点相一致
[? ]
A.平均地权
B.土地国有
C.驱除鞑虏
D.节制资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
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表格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学的拓荒阶段,试推测他的依据。
(2)根据表格,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的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留学情况。
参考答案:
(1)依据:中国原来几乎没有出去留学的,因为清朝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虽然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心态,逐步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两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中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虽然人数少,影响不大,但毕竟有了开始,故谓“拓荒”。
(2)新动向:留学苏联。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以极大的鼓舞。作用:加快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培养大批人才。
(3)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酌情给0——3分。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酌情给4——6分。
能单纯从一个线索或材料得出相应结论:如从留学方向的变化情况得出相应结论;或从留学人数的变化情况得出相应结论;或从留学生代表看历史影响的角度得出相应结论;或单纯从一个历史时期的留学方向、人数、留学生代表的情况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酌情给7——9分。
能通过 多个线索或材料,得出中国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特征的相关结论或关于影响的相关结论。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做出解释。10——12分。
能通过多个线索或材料,得出中国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特征及影响的相关结论,并通过对中外历史背景变化的分析对上述结论做出合理的解释。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拓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酌情给13—15分。
能在第四层的基础上, 进行抽象的提炼或概括。如从以下角度抽象归纳出规律性知识:如何客观看待西方侵略的影响、统治者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人才与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发展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自秦变法而败亡,后世人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令败亡灭绝而不悔。”李鸿章这段话的主旨是?
[? ]
A.反对变革?
B.主张革新?
C.希望进步?
D.要求守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