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
A.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B.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上述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续资治通鉴》)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的措施有
①改革科举考试?②实行将兵法?③实行农田水利法?④实行募役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温家宝知识,王安石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考试,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实行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募役法等,①②③④项都符合王安石改革内容,故选A项。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与理财这一问题无关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将兵法
D.市易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干中所说的“这一问题”指的是理财问题。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都是理财措施;将兵法是加强军事训练、充实边防力量的军事措施,不带有理财的性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什么结果?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务”,他“理财”的出发点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1分)设市易务。
(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发展, 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但是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 启示:政府要适时适当地干预市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3)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通过阅读确定反映社会现象的主要语句:“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措施也能据材料一得出。第(2)问“结果”首先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二可以得出“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从材料三可以得出“控制了市场物价、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然后据课本知识回答“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启示要从政府干预市场的角度回答。第(3)问要从总体上思考:王安石变法的理财主要是通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来实现,其出发点是调整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财富分配,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缓和矛盾、稳固统治。
本题难度:一般